术中支架系统
返回列表

合作目标

开展科研合作,最终实现产品转化。

项目背景

大血管外科,是心血管外科的一个魔咒——高死亡率,低治愈率,它的疾病之急,瞬间致命,诸如,美国女排名将海曼和中国男排国手朱刚均死于马方综合征所导致的急性主动脉破裂,爱因斯坦、李四光也因腹主动脉瘤破裂而去世。主动脉是人体中最重要、最粗的血管,从它身上发出的各个分支给人体的各个主要脏器供血。主动脉一旦破裂,就像体内山洪暴发一样,几分钟就结束生命。因此,医生就要赶在主动脉破裂前,把血管修复。导致主动脉破裂最常见的是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修复的手段就是把病变的局部换成一段人工血管。

在主动脉疾病方面,中国人与欧美国家不一样,欧美国家以主动脉瘤为主,平均发病年龄是60岁,而我国是以主动脉夹层为主,平均发病年龄45岁。所以,在治疗夹层方面,中国医生能借鉴的经验非常少,只能靠自己摸索。

当时,只有治疗主动瘤的“象鼻手术”。传统象鼻手术,因手术视野有限,进针出针困难导致主动脉壁撕裂,可导致术后致命性的主动脉破裂,同时由于术中停循环时间长,明显增加术后脑并发症的发生。

能否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既能简化手术操作,减少术后出血,又能提高远端假腔闭合率、降低再手术率?带着这些问题,北京某三甲医院心外科主任于2002年来到微创®,与公司研发团队进行了沟通。主任提出,希望能借鉴介入治疗理念,设计支架型人工血管和输送装置。此术中支架系统便是在微创®的研发团队与之不断探讨沟通中,不懈努力的改进产品性能中,突破重重壁垒横空出世。

此术中支架系统与孙氏手术完美搭配使用,可治疗复杂型主动脉夹层、累及主动脉弓和弓降部的广泛主动脉病变。临床效果显著,被公认为是治疗复杂型主动脉夹层病变的标准术式。截止至2018年底,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为100%,市场销售量累计突破2.4万条。

项目历程

2002年,确定合作意向,正式开启术中支架系统的研发。

2002-2003年,微创®的研发团队先后突破重重技术难点,申请了关于新型覆膜支架的国家专利《术中支架假体以及输送器》,获得国家授权。

2003年4月,实现设计定型,并着手开展临床试验,同年完成试验。

2004年8月,术中支架系统产品正式上市。

案例成果

顺利完成科研合作,并成功实现产品转化,完成产品上市。

 

扫描二维码

了解更多的疾病健康知识